Fluent流固耦合基礎教程(下)

2016-09-04  by:CAE仿真在線  來源:互聯網

5. 固體模型

        固體變形和運動的求解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對于簡單的問題,可以采用解析解。目前的這個彈性梁的問題,就可以用采用解析解的方法。對于復雜結構,有限元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建立有限元模型有兩種方案。一種是采用三維實體單元完整地模擬出整個梁。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流體和固體的接觸面兩邊都是實際網格,一邊是流體網格,一邊是有限元網格。邊界上的位移,速度,受力等計算都比較簡單,缺點是固體模型計算量大。第二種方法是采用結構體單元,如梁,板殼等。固體模型簡單,但是接觸面上的處理稍微復雜一些。結構體單元在工程上應用得比較普遍。


        為了說明如何利用結構體單元做流固耦合,這里采用三節(jié)點的梁單元。梁單元是一維單元,單元的幾何形狀只是一條中性線,沒有體積。梁的變形是由中性線的位移和梁截面的轉動描述的。在流體模型中,梁的體積是存在的。梁表面上的流體網格節(jié)點的位置需要由梁的變形確定。因此一個關鍵的步驟是根據梁的變形計算出梁表面的流體網格節(jié)點的位置。


        這里的梁采用小變形條件下的歐拉梁。根據歐拉梁理論,梁截面為剛性面且保持與中性線垂直。圖9所示為一梁單元。梁表面上有一流體網格節(jié)點A。點A所在的截面軸向坐標為ξ。則流體網格節(jié)點的位置可以表示為:

        其中uA是A點的位移向量,uO是O點的位移向量。r是O點到A點的位置向量。Φ是旋轉矩陣。對于一般情況,Φ矩陣的分量是歐拉轉角的函數,在小變形小轉動條件下,可以簡化為O點處梁截面的轉角的函數:

        O點處的位移和梁截面的轉角可以通過有限元的形函數求得。

圖9

        圖10給出了梁變形后其表面上流體網格節(jié)點的位置。兩個端點處的流體網格沒有加以控制,而是交給fluent自動處理,這只是對當前這種支撐情況有效。對于一般情況,如懸臂梁,則需要人工計算。

圖10

        與網格位置計算類似。流體計算所得到的力需要傳遞給固體模型。梁表面的流體網格上的壓力和剪力也需要利用有限元的形函數離散到有限元節(jié)點上。有限元方面的基本知識,我在這里就不羅嗦了。任何一本教材上都寫得很清楚。


        流固耦合問題是瞬態(tài)問題,因此需進行時間積分。常用的時間積分算法有Newmark,Wilson-theta,Runge-Kutta等。Newmark方法在多自由度的線性問題中應用比較普遍。這里我們也采用Newmark方法。但是在程序編寫的時候需要注意Fluent 求解流固耦合問題的流程。Fluent必須作為整個過程的主導程序,如圖11所示。

圖11

        這種流程模式給程序編寫帶來一些麻煩,因為Newmark算法的循環(huán)被拆解開進行,必須按照單個時間步考慮。這就要求每個時間步之間的數據傳遞不能用通常的變量存儲。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個辦法是用硬盤存儲,但是這樣耽誤在文件I/O上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個辦法是利用常駐內存的global變量存儲,但是具體操作要看所用的編程語言環(huán)境。這里我用Fortran90編寫的有限元程序,global 變量保存在獨立的module里。如果只用UDF的話,跟C語言一致。


6. UDF

        UDF是用Fluent做流固耦合的關鍵。UDF是Fluent 用來提供可擴展功能的框架。做過windows或者linux程序開發(fā)的朋友會覺得很好理解,但不熟悉編程的朋友可能會覺得費解。在這里我簡單解釋一下它的意思。Fluent 是個編譯好的程序,想要實現功能擴展,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利用動態(tài)鏈接庫。在程序運行的時候將指定的動態(tài)鏈接庫調入內存,然后通過預先定義好的接口函數執(zhí)行用戶定義的子程序。換句話說UDF就是一些放在動態(tài)鏈接庫里的函數。這些函數的名字和格式已經由Fluent預先定義好,但是內容是空的,需要用戶來寫。Fluent 會在預定的情況下調用指定的函數,去運行用戶定義的代碼。所以對用戶來說,就是填寫一個指定的函數,編譯成動態(tài)鏈接庫,在Fluent里鏈接上,然后等著Fluent來調用。如此簡單。


        這些預先指定好的函數由被稱為定義宏(DEFINE macro)的宏命令來定義。這是個很拗口的說法,不過一般用戶不必深究,拿它當函數來用就是。為了簡單起見,下面用“UDF函數”來代替“定義宏”。 Fluent 提供了很多UDF函數,具體有哪些,都是什么功能,諸位可以看Fluent UDF手冊。這里就只說跟流固耦合有關的一個。下面的UDF函數用來定義網格的運動。

DEFINE_GRID_MOTION( name, d, dt, time, dtime)


        除了編譯的方法,Fluent 還支持對UDF的逐行解釋執(zhí)行。這樣做方便調試,但是動網格的一些UDF函數是不能這樣做的,所以我們還得用動態(tài)鏈接庫。


        UDF是C語言編寫的。Fluent 自帶一個C編譯器和一堆頭文件。UDF的編譯可以在Fluent GUI里自動進行,但是也可以手工完成。有些情況下必須要手工操作,比如有C/Fortran混合編程的時候。順便說一句,混合程序的編譯也是個頭疼的問題,需要費很多周章。這跟所用的操作系統(tǒng)和Fortran 版本有關。如果所寫的UDF比較簡單,只包括普通的C文件,則自動編譯就可以。如果需要手工操作,則要建立如下文件結構:

work folder (工作目錄,模型放這里)

  |-> libudf (UDF目錄,有個Makefile)

  |-> src (UDF源文件放這里)

  |-> ultra_64 (這個可能根據所用操作系統(tǒng)有所不同)

  |-> 3ddp (3ddp單機版)

  |-> 3ddp_host(3ddp并行版主節(jié)點)

  |-> 3ddp_node(3ddp并行版從節(jié)點)

然后修改src/makefile文件。之后回到libudf目錄執(zhí)行make。


        Fluent 的數據結構是cell - face - node,如圖12所示。每個網格的數據點是中心點 (cell center)。

圖12


6.1 UDF - DEFINE_GRID_MOTION

這一節(jié)講一下DEFINE_GRID_MOTION 的大體結構。

// 首先引用幾個頭文件。這幾個頭文件在Fluent的src 目錄下。

#include "udf.h"

#include "dynamesh_tools.h"

#include "sg.h"


// 定義計算梁響應的有限元函數。此函數是Fortran函數。

extern void beam_response_(

  int *nfgrid,

  double (*fgrid)[ARR_LIMIT_FACE_BEAM][3],

  double (*force)[ARR_LIMIT_FACE_BEAM][3],

  double *gamm,

  double *beta,

  double *dt,

  double *t,

  int *run,

  int *ndgrid,

  double (*dgrid)[ARR_LIMIT_FACE_BEAM*NNODE_ON_FACE][3],

  double (*disp)[ARR_LIMIT_FACE_BEAM*NNODE_ON_FACE][3],

  double (*velo)[ARR_LIMIT_FACE_BEAM*NNODE_ON_FACE][3],

  int *info

);


// ... (定義其它全局變量和函數)


/* ------------------------------------------------------------------------- */

/* --------------------- macros are defined below here --------------------- */

/* ------------------------------------------------------------------------- */


/* Macro for defining dynamic mesh udf for the beam */

DEFINE_GRID_MOTION(beam,domain,dt,time,dtime)

{

  // beam - UDF 的名字

  // domain - 當前的domain數據結構,存儲了有關網格的信息,但不是網格本身

  // dt - 指向網格數據結構(thead)的指針

  // time - 當前時刻

  // dtime - 時間步長


  // Define variables: pointers and utilities

  Thread *t = DT_THREAD(dt);

  cell_t c;

  face_t f;

  Node *node;

  int idNodeL; // local index of a node inside a face

  int countF; // number of faces

  int countN; // number of nodes

  int index;

  int i,j,k;

  int run;

  int id;


  // 定義計算結構響應需要的變量

  double xi; // the axial coordinate of a grid node

  double area; // area

  double pressure; // pressure

  double distance; // distance between two points

  double a_by_es; // A'A/(A'e)

  double gamm=0.5;

  double beta=0.25;


  // 定義主/從節(jié)點間數據傳遞用的數組... (省略)


  // Define constants

  const double PI=3.14159265358979323846;

  const double VISCOSITY = 0.001;

  const double DENSITY = 1000.0;

  const double TOLERANCE = 1e-15;

  const double LOWERLIMIT = 1e-8; 


  // 向量初始化 ... (省略)


  // 這一段用來取得梁表面的流體網格節(jié)點位置

  #if !RP_HOST // SERIAL OR NODE

  countF=0;

  countN=0;

  begin_f_loop(f,t) // 掃描當前domain的所有face

  {

    if PRINCIPAL_FACE_P(f,t)

    {

      countF++;

      if(countF>ARR_LIMIT_FACE_BEAM)

      {

        // 錯誤處理 ... (省略)

      }

      f_node_loop(f,t,idNodeL) // 掃描當前face的所有node

      {

         node=F_NODE(f,t,idNodeL);

         // NODE_X, NODE_Y, NODE_Z存儲了節(jié)點坐標,但是注意node不是整數類型,實際上是聯合變量。

         arrNode[countN][0]=NODE_X(node);

         arrNode[countN][1]=NODE_Y(node);

         arrNode[countN][2]=NODE_Z(node);

         countN++;

       }

    }

  }

  end_f_loop(f,t);

  #endif


  // 將數據傳輸到主節(jié)點 ... (省略)


  // 將相鄰區(qū)域設置為動網格

  #if !RP_HOST // SERIAL OR NODE

  SET_DEFORMING_THREAD_FLAG(THREAD_T0(t));

  #endif


  // 計算表面力(見6.2節(jié))


  // 將數據傳輸到主節(jié)點 ... (省略)


  // 計算梁的響應(見6.3節(jié))


  // 將數據傳輸到計算節(jié)點 ... (省略)


  // 更新網格 (見6.4節(jié))


}


6.2 力的計算

梁表面所受到的激勵分為法向力和切向力。法向力由表面壓力引起;切向力就是剪力。梁的表面覆蓋著流體網格的面(face)。數據的計算在面中點(face centroid)上進行。法向力的大小等于壓力乘以網格面積。剪力等于剪應力乘以網格面積。剪應力等于粘度乘以速度的導數。速度的導數可以簡單近似為為cell centre velocity 除以cell centre 到 wall的距離。當然也可以采用更高階的近似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并行系統(tǒng)上,網格被分為多個區(qū),每個區(qū)之間的交界面上的face會被重復計算。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需要用PRINCIPAL_FACE_P判斷是否為該face實際存在于當前的區(qū)里。


// Obtain the centroid location and the force on the centroids

index=0;

begin_f_loop(f,t)

{

  if PRINCIPAL_FACE_P(f,t)

  {

  // Save the face id

  arrFaceID[index]=f;

  // Obtain the centroid coordinates and save in arrCentr

  F_CENTROID(vecXf,f,t);

  arrCentr[index][0]=vecXf[0]; // x

  arrCentr[index][1]=vecXf[1]; // y

  arrCentr[index][2]=vecXf[2]; // z

  // Obtain the area vector and the area

  F_AREA(vecArea,f,t);

  area=sqrt(pow(vecArea[0],2)+pow(vecArea[1],2)+pow(vecArea[2],2));

  // Obtain the pressure and calculate the pressure force

  pressure=F_P(f,t);

  vecLift[0]=vecArea[0]*pressure;

  vecLift[1]=vecArea[1]*pressure;

  vecLift[2]=vecArea[2]*pressure;

  arrPForce[index][0]=vecLift[0];

  arrPForce[index][1]=vecLift[1];

  arrPForce[index][2]=vecLift[2];

  // Obtain the shear stress and calculate the viscous force

  // get the face parameters

  BOUNDARY_FACE_GEOMETRY(f,t,vecArea,distance,vecEs,a_by_es,vecDr0)

  if(distance < TOLERANCE) // distance is always positive

  {

    distance=LOWERLIMIT;

  }

  // -- get the centroid velocity of the cell

  vecVelo[0]=C_U(c,t);

  vecVelo[1]=C_V(c,t);

  vecVelo[2]=C_W(c,t);

  // -- calculate the viscous force (= shear stress * area)

  vecDrag[0]=(VISCOSITY/distance)*vecVelo[0]*area;

  vecDrag[1]=(VISCOSITY/distance)*vecVelo[1]*area;

  vecDrag[2]=(VISCOSITY/distance)*vecVelo[2]*area;

  arrVForce[index][0]=vecDrag[0];

  arrVForce[index][1]=vecDrag[1];

  arrVForce[index][2]=vecDrag[2];

  // Increase index

  index=index+1;

  }

}

end_f_loop(f,t);

// Calculate the total force

for(i=1;i<=countF;i++)

{

  arrForce[1] = arrPForce[1] + arrVForce[1];

  arrForce[2] = arrPForce[2] + arrVForce[2];

  arrForce[3] = arrPForce[3] + arrVForce[3];

}


6.3結構響應

結構響應由Fortran函數求得,采用Newmark時間積分。注意Fortran 函數的末尾要加上一個額外的下劃線。另外變量名前要加&,因為Fortran函數參數都是地址傳遞而非值傳遞。

// Perform the Newmark scheme.

if (flagInitial!=1)

{

  // Calculate the beam response

  info=0;

  for (i=1;i<=countN;i++)

  {

    arrDisp[0]=0.0;

    arrDisp[1]=0.0;

    arrDisp[2]=0.0;

    arrVelo[0]=0.0;

    arrVelo[1]=0.0;

    arrVelofor(i=1;i<=countF;i++)[2]=0.0;

  }

  run=1;

  beam_response_(

  &countF, // nfgrid,

  &arrCentr, // fgrid,

  &arrForce,        // force,

  &gamm, // gamma=0.5,

  &beta, // beta=0.25,

  &dtime, // dt,

  &time, // t,

  &run,         // run, 0-preparation only, 1-run

  &countN, // ndgrid,

  &arrNode, // dgrid,

  &arrDisp, // disp,

  &arrVelo,         // velo,

  &info // info

  );

}


6.4網格更新

得到結構響應以后,需要更新梁表面流體網格節(jié)點的位置??梢圆捎肗V_V命令賦值。NODE_COORD(node)對應的是節(jié)點node的坐標。由于節(jié)點循環(huán)的時候會重復訪問兩個單元共有的節(jié)點,因此更新的時候需要用NODE_POS_NEED_UPDATE檢查當前節(jié)點是否已經被更新過。



if (flagInitial!=1)

{

  // Update the grid nodes

  index=0;

  begin_f_loop(f,t)

  {

    if PRINCIPAL_FACE_P(f,t)

    {

      f_node_loop(f,t,idNodeL)

      {

        node=F_NODE(f,t,idNodeL); NV_V(NODE_COORD(node)

        // Update node if the current node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 visited when looping through previous faces

        if (NODE_POS_N{

  arrForce[1] = arrPForce[1] + arrVForce[1];

  arrForce[2] = arrPForce[2] + arrVForce[2];

  arrForce[3] = arrPForce[3] + arrVForce[3];

}


7. 計算結果

        為了保證模型的正確性,需要查看數值模擬的結果。這里不講如何詮釋結果,只講如何檢查流固耦合過程是否正確。最直接的方法是觀察網格的變形。簡單的做法是在Write/Autosave中定義自動保存的頻率。一般按照時間步來保存,比如選擇每1000個時間步保存一次。然后查看每次保存的時刻上網格的變形程度。保存的時候一定要將case和data文件都保存下來。另外保存頻率的選擇要保證一個振動周期內保存至少5次以上。這樣才能看出周期運動。圖13是結構網格變形的例子。

圖13

        查看流體網格是比較麻煩的工作,但也是必須的工作。如果只查看固體變形的過程,并不能說明流場網格也正確變化。筆者第開始運行程序的時候就遇到這樣的情況。;流體網格沒有更新,但是流體力被正確地傳遞給,而固體振動也是正常的。這樣的結果得到是接耦合的流致振動解,比如湍流激勵引起的振動。但是這樣的解是不正確的,因為沒有包括附加質量,流體阻尼,和附加剛度。所以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是觀察結構的響應,然后根據響應分析這些附加質量等效果是否存在。對于這個梁,沒有附加質量的自由振動周期為0.4秒左右,帶有附加質量以后上升到0.57秒左右。與理論估計得到的結果一致。

圖14


8. 后記

        用每天擠牙膏的方式,終于寫完了。水平有限,時間有限,只能寫到這個層次了。這篇文章寫得很粗略,只是作為大概的介紹,很多細致的內容還要讀者自己去探索。流固耦合還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的?,F在ANSYS做得好,恐怕大家以后都不用這么費勁寫UDF了。耦合問題現在主要需要面對的是計算量問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沒有并行計算恐怕很難完成。


        有限體積法和有限元已經都是很成熟的東西。關鍵是湍流問題不好解決。大渦理論是個很好的方向,只是near wall條件不好處理。如果能做出好的wall function 就可以極大降低計算量。流固耦合的難題還是在強耦合問題上,據說ADINA做得不錯。


        希望這篇文章對打算進入流固耦合領域的朋友有點啟發(fā),起碼算是個快速入門。這篇文章里的代碼是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但不是完整的程序,請不要不加思考地照搬。請不要找我要完整代碼,我是不會給你的。做這個東西,我是有錢掙的。坦白地說一共掙了八千。如果你非要完整代碼也可以,我給你打到極限折,只收十分之一。順便說一句,貨幣單位是美元。


        朋友們好好學,這年頭知識就是錢



開放分享:優(yōu)質有限元技術文章,助你自學成才

相關標簽搜索:Fluent流固耦合基礎教程(下) Fluent培訓 Fluent流體培訓 Fluent軟件培訓 fluent技術教程 fluent在線視頻教程 fluent資料下載 fluent分析理論 fluent化學反應 fluent軟件下載 UDF編程代做 Fluent、CFX流體分析 HFSS電磁分析 

編輯
在線報名:
  • 客服在線請直接聯系我們的客服,您也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進行在線報名,我們會及時給您回復電話,謝謝!
驗證碼

全國服務熱線

1358-032-9919

廣州公司:
廣州市環(huán)市中路306號金鷹大廈3800
電話:13580329919
          135-8032-9919
培訓QQ咨詢:點擊咨詢 點擊咨詢
項目QQ咨詢:點擊咨詢
email:kf@1cae.com